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平安集团入主原深发展银行后,高层“换血”正式开始。
9月24日晚,平安银行(000001.SZ)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议案,同意聘任邵平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拟选举孙建一为董事长,并感谢董事长肖遂宁、行长理查德所做贡献。10月10日,该行将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相关议案。任命还需监管部门批准。
“理查德的使命已经完成,肖遂宁年纪很大了,很早就想退休。为了快速扩张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金融道路,平安肯定会用自己选定的高管。”一名接近平安银行的中层人士对本报称。
将原民生银行副行长邵平引入平安银行,在多名内部人士看来是平安欲借鉴民生发展经验,民生是国内银行机构快速成长的良好范例。亦有市场人士指出,不排除邵平也是过渡性人物,最终还是会由平安集团内部高管来掌控银行发展方向。
理查德结束并购使命
根据公告,平安银行董事会于9月21日收到肖遂宁和理查德的辞呈,二人均是个人原因辞职。同时,董事会拟选举孙建一为董事长,聘任邵平为行长。
“理查德是做并购的银行家,没有长期的银行经营管理经验。”平安银行一名内部人士对理查德去职并不感到意外。按照聘任合同,理查德的任期原本应在去年上半年结束,后因平深整合拖延至今。
理查德曾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他在国际上拥有7次银行并购的经历,平深整合是他人生中第8次银行整合,包括伦敦2次,匈牙利、波兰、墨西哥、韩国、深商行各1次。“此前的多次主导整合经历,是我被平安选中的理由。”
如今来看,随着平深整合宣告完成,理查德又将走上他的下一次并购旅程。上述内部人士认为,平安如继续聘任理查德,成本也太高。2011年平安支付给他的年薪达到869万元,位列上市银行高管薪酬榜首位。
铁腕换血 平安银行引入民生“血液”
“平安用人都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一名接近平安银行的管理人士深谙平安文化。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内部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平安是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不会为任何人停下。从这个角度解析,理查德这一“过渡人物”角色注定要被平安血液替换。
这名人士续称,平安入主原深发展银行后,势必寻求快速扩张,从上至下激活深发展。在平安入主前5年的纽曼时代,虽然外来投资者新桥取得了高额的财务回报收益,但事实上银行并未壮大,几无扩张。
“相对其他银行,我们行员工们的业务压力不大,落后是自然的。在新桥管理下,纽曼等高管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控制风险、资产负债管理上,做靓财务报表。”另一平安银行老员工直言。
承袭纽曼时代和理查德时代的肖遂宁此番同步被换下,孙建一将出任董事长。
肖遂宁于2007年加盟原深圳发展银行,历任行长、董事长等职,他参与和领导了深发展的战略转型、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中国平安入股、深发展和原平安银行的吸收合并,以及银行更名等一系列对平安银行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
“平安入主后要增强对下属公司的掌控权,肯定会用自己的人马,孙建一作为平安集团第二号人物,能调动集团各方面资源为银行所用,大力推进交叉销售和综合金融,是合适人选。”平安一名内部中层如此评价。
59岁的孙建一现任中国平安集团副董事长,是当年跟随董事长马明哲一起打江山的老将之一。1990年加入中国平安之前,他曾在央行武汉分行工作了13年。孙建一参与了福建亚洲银行、深商行、深发展的收购合并工作,曾出任合并前的平安银行董事长。
民生高管空降背后
后理查德时代,由平安邀请而来的原民生银行副行长邵平空降平安银行,这迅速被业界解读为平安欲打造中国第二个民生银行奇迹。
根据履历,55岁的邵平1995年参加中国民生银行筹建,从1996年至今,历任民生银行总行信贷部副主任、总行信贷业务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总经理,上海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总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总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
“民生银行是国内银行机构快发成长的良好范例。”一名平安银行资深员工认为。此前,该行已引入原平安银行零售银行总经理郭世邦担任新设的小微金融事业部总监,郭世邦是民生“商贷通”品牌的核心人物。短短时间,平安银行的小微业务蓬勃发展。
深圳金融界一名高管表示,中国唯一的两家民营占主导的银行即是民生和平安银行,平安集团邀请民生高管加盟,更契合平安的民营本色,也减少了磨合矛盾。
不过,在一名离职的平安银行中层看来,平安的逻辑和用意不止于此,目前挑选邵平担任高管或许只是短暂数年,最终仍会动用平安集团高管旧部主导平安银行的发展方向。他进一步推测,平安银行公司条线的主管高管或许不久后有所变化。
“平安银行要想创造奇迹,只能在综合金融上探索,做大做强。对平安而言,供应链金融未来能创造多大价值,还不好说。”这名中层人士认为。
在他看来,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内经济处于下滑趋势,集中在钢贸、物流等行业上的不良贷款风险可能会加快暴露,银行的发展动力可能受限,而国内的综合金融领域还大有可为,比如工行、建行等综合金融发展态势良好。“仅以网点而论,平安保险的网点遍布国内各地,各层级城市都有,可与大型银行媲美,综合金融全面发展起来,声势不会小。”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