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欢迎登陆艾逊!
用户名 密码

行业标准

防毒面具

是单兵防化学器材,用于防化学武器袭击。戴在头上,保护人员呼吸器官、眼睛和面部,防止毒剂、生物战剂、免受毒剂、细菌武器和放射性灰尘等有毒物质伤害的个人防护器材。


目录

1 简介   
2 分类
3 外形来历
1 简介   
2 分类
2.1 过滤式防毒面具
2.2 隔绝式防毒面具
3 外形来历
 防毒面具 - 简介  
防毒面具防毒面具主要是由过滤元件、罩体、眼窗、呼气通话装置以及头带等部件组成,它们各有各的职责,同时又能默契配合。

一、过滤元件

过滤元件是防毒面具上忠诚的把关卫士,它只允许人体须臾不可缺的清洁空气通过。世界各国的面具五花八门,面具上的过滤元件也是形状各异,但它们内部结构的设计思路却大同小异。其内部装有对付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的过滤层,又叫滤烟层,实际上是一层特制过滤纸。它既要高效率地滤除有害物气溶胶粒子,又要对人体的呼吸不产生明显的阻力。

过滤元件内还装有专门对付毒气蒸汽的防毒炭。它跟普通民用活性炭不同、防毒炭不仅要有非常发达的微孔结构,使其有足够大的“肚子”,能尽量多“吃”毒剂,而且要有充分发达的中孔、大孔,以使具有吸附作用的道路畅通,满足吸附速率的要求。防毒炭除要求孔隙结构合理外,还须经特殊的化学药剂处理,因为,对付各种毒魔单靠物理吸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催化剂,进行物化反应,使其大量“吸毒”,成为身手不凡的“瘾君子”。

防毒面具新的防毒炭对付毒剂的能力很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防毒炭会产生一种惰性,这就是自然界的陈化作用。为了防止这种惰性的过早出现,面具设计师们必须对防毒炭进行防陈化处理。催化与陈化是两门根深的学问,其关键技术,各国都秘而不宣。

过滤元件有的安在面具左边;有的安在下颌处;有的还带导气管,无论安置得怎样巧妙,都像是个赘物。据说,现在发现了一种会“吃”毒剂的酶,如果这种酶用到过滤元件上,面具设计将出现质的飞跃。

二、面具罩体

面具罩体是将防毒面具各部件构成一整体的主要部件。乍看,它无非就是一块橡皮,没什么大多的学问。然而,它要适合多种头型的人佩戴,既要密合,不让有毒物乘隙而入,又不至给人造成面部压疼,这的确不是一件易事。仅就其与面部贴合的部位,即专家们所称的密合框而言,面具设计师们便绞尽了脑汁。

最初,密合框由一片橡皮制成,称单片密合框。它能与面部吻合,结构及制造工艺均十分简单,但戴后常使人面部的突出部位感到难以承受的压痛,动态气密性也较差。

以后,出现了单反折边密合框结构。它是在平面密合框的基础上再加一圈反折边,依靠橡胶的弹性拉力在人面部形成密合力。呼气时面具内压力大于外界压力,是一种正压气密性好的密合框结构。单反折边密合框无疑比单片密合框前进了一大步,然而,在满足战术使用要求上依然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比较先进的密合框有气垫管型、双反折边型和波纹状结构型等。

英国的S6型面具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先进面具,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采用了气垫管密合框结构。这种密合框由一个中间充有一定量气体并密封起来的橡胶管构成。管上装有压力调节阀,可使气垫管变得“鼓”一些或“瘪”一些,使之与各种面型的人员面部都能紧密吻合。由于气垫管内的气体对各个方向施加的压力相等,因此,在人的面部产生均衡的压力,长时间佩戴亦不会产生局部压疼。但这种密合框制作工艺复杂,产品合格率低。

英国最新研制的S10型面具是采用了整体模压成型的类双反折边密合框。它是具有两道反折边的密合框,能在人的面部形成两道密封圈,即使有少量毒剂乘隙突破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还可阻挡毒剂的进一步侵入。

波纹密合框结构据说也是一种两道线密合结构。美国最新研制的M40型系列面具就采用了波纹状结构。

防毒面具 - 分类
按防护原理,可分为过滤式防毒面具和隔绝式防毒面具。

过滤式防毒面具
由面罩和滤毒罐(或过滤元件)组成。面罩包括罩体 、眼窗、通话器、呼吸活门和头带(或头盔)等部件。滤毒罐用以净化染毒空气,内装滤烟层和吸着剂,也可将这 2 种材料混合制成过滤板,装配成过滤元件。较轻的(200克左右)滤毒罐或过滤元件可直接联在面罩上,较重的滤毒罐通过导气管与面罩联通。

隔绝式防毒面具
 由面具本身提供氧气,分贮气式、贮氧式和化学生氧式 3 种。隔绝式面具主要在高浓度染毒空气(体积浓度大于 1 %时)中,或在缺氧的高空、水下或密闭舱室等特殊场合下使用。   

除上述2 种防毒面具以外,许多国家还装备有各类特种防毒面具。它是在过滤式防毒面具的基础上更换滤毒罐内的吸着剂或改进局部结构而成。现代防毒面具能有效地防御战场上可能出现的毒剂、生物战剂和放射性灰尘。它的重量有的已减至0.6千克左右,可持续佩戴8小时以上,佩戴防毒面具后还可较方便地使用光学、通信器材和武器装备。   

采用优质硅胶制作的全面罩主体,抗老化,防过敏,耐用,易清洗。

防毒面具 - 外形来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与英法联军为争夺比利时伊泊尔地区展开激战,双方对峙半年之久。1915年,德军为了打破欧洲战场长期僵持的局面,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毒剂。他们在阵地前沿设置了5730个盛有氯气的钢瓶,朝着英法联军阵地的顺风方向打开瓶盖,把180吨氯气释放出去。顿时,一片绿色烟雾腾起,并以每秒三米的速度向对方的阵地飘移,一直扩散到联军阵地纵身达25 公里处,结果致使5万英法联军士兵中毒死亡,战场上的大量野生动物也相继中毒丧命。可是奇怪的是,这一地区的野猪竟意外的生存下来。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经过实地考察,仔细研究后,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使它们免于一死。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搪避气味对鼻子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就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由于野猪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予它的防毒面具,所以它们能在这场氯气的浩劫中幸免于难。   

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们很快就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面具。但这种防毒面具没有直接采用泥土作为吸附剂,而是使用吸附能力很强的活性炭,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活性炭。如今尽管吸附剂的性能越来越优良,但它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却一直没有改变。   

防毒面具可以说是模仿猪嘴的一件杰作。   

 

 
CopyRight © 2005-2011 MRO工业品-艾逊实业(上海). All Rights Reserved.